金秋九月,新生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高校校园,开启了崭新的学习之旅,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。
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开展学术科研的重要基地,历来是境外间谍机构渗透策反的重要目标。高校学生涉世未深,敌情观念相对薄弱,且保密意识技能不足。近年来,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窃密泄密案例时有发生。同学们日常使用社交媒体、进行学术交流、论文发表以及课余兼职之时,都可能面临窃密泄密风险。
今天,结合几起高校学生失泄密的警示案例,为同学们送上开学的保密第一课。大家快来一起学习,让警钟长鸣心间!
案例一
某大学研究生闫某,为撰写硕士论文,从学校借阅了《刑事科技导论》《××市公安局刑事案件汇编》《刑事勘验与现场绘图指南》等涉密书刊。闫某对这些书刊进行拍照,并使用文字识别软件转换为电子文档,保存在个人笔记本电脑中,后又通过互联网邮箱进行传递泄密。经核查,闫某的互联网云盘存储了大量专业资料,其中包括公安机关警务工作秘密。事发后,该大学依纪给予闫某记过处分,作出硕士论文内审不合格及延期毕业处理。
保密提醒:高校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、论文写作等过程中,可能会接触到相关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。同学们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,不擅自复制、摘抄、引用涉密文件资料;不通过互联网传播、存储涉密信息;不在互联网计算机上撰写包含涉密内容的论文;论文公开发表前,需要进行脱密脱敏处理,并履行保密审查手续,严防泄密。
案例二
某大学在读研究生薛某,因资金短缺,在网站和社交平台四处发布求职信息,寻找兼职机会,后通过微信兼职群谋得一份港口船只统计的工作。对方自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,需统计各码头船只数量。薛某按约定拍摄及发送照片,收取报酬。此后,对方让其拍摄军事、航天、航空之类的内部期刊,并指导薛某注册多个英文邮箱,采用加密方式发送邮件。经查,对方为境外情报人员,薛某为其提供的照片涉及1项机密级国家秘密,累计获利2.8万元。最终,薛某因境外刺探、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,剥夺政治权利1年,没收财产3万元。
保密提醒:社交媒体、网站等既是高校学生沟通交流、开拓视野的重要渠道,也是境外间谍机构寻找目标、渗透策反的主要工具。境外间谍机构常常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,伪装友善身份,在网站、社交平台布置“求职陷阱”。同学们面对那些看似“轻松”且“高薪”的工作机会时,要提高警惕,对兼职工作是否会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应有清醒认识,吸取相关案例教训,不在军事禁区或军事管理区进行非法拍摄,不擅自搜集、复印涉密资料等等。
案例三
某大学学生小哲,所学专业涉及国防科工机密信息。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派往台湾地区某大学交流学习,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被台湾女子许某搭讪。小哲交流学习结束回大陆后,许某以恋人身份要求他搜集工作成果发来“分享”。小哲共向许某提供涉及我国防科工近百份情报,并收取报酬约4.5万元。经查,许某是台湾“军情局”的间谍人员,她用尽各种手段引诱和控制小哲,就是为了不断获取情报。
保密提醒:高校学术科研氛围宽松,各种外出研学、交流的机会较多,在此期间,同学们应务必保持警觉,严守保密底线。切勿随意透露学术动态等敏感内容,以免落入别有用心之人设置的陷阱。谨慎交友,清醒识别拉拢背后的阴谋,切勿因金钱、美色等诱惑而迷失自我,不让境外间谍机构有可乘之机。
最后,提醒同学们,若身边发现窃密泄密隐患或者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,要第一时间向保密行政管理部门、国家安全机关报告。